完美体育为打造专业性、权威性、前瞻性和国际化的汽车轻量化交流与产业对接平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简称“中汽学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称“轻量化联盟”)与扬州市人民政府拟定于
大会聚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领域前沿技术、产业技术路线和产业化过程中亟待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行业普遍关注热点与难点及系统解决方案等议题。
1)主会场1:主要邀请院士及行业机构等专家,分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产业政策、轻量化产业与专题技术路线、低碳轻量化技术等;
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吉林大学汽车轻量化中心主任。在汽车轻量化设计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领域进行创新研究。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获发明专利9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产学研合作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10余篇,编著著作3部。
2)主会场2:主要邀请4-5家乘/商用车企业分管领导,分享企业整车轻量化战略规划、企业轻量化技术路线及典型应用车型、整车及其典型零部件轻量化技术及其典型案例等。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北京科技大学低碳智能汽车研究院执行院长,金属轻量化成形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汽车工业优秀科技青年人才,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原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科技带头人”完美体育。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总体专家组专家,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非金属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材料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工作,在该领域具有十几年丰富的经验。先后获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
德国工程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教授、轻量化结构与成形技术研究所所长
A. Erman Tekkaya 博士是德国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轻量化结构与成形技术研究所 (IUL) 教授。他的研究兴趣涵盖了新型金属成形工艺的基础与技术,以及塑性变形过程中材料行为的建模和材料表征。他于2014年获得日本塑性技术学会颁发的精密锻造研究与发展国际奖,并于2022年获得SME金奖。Tekkaya博士是国际生产工程学会 (CIRP) 的院士。他是《工业与制造工程进展》(AIME)的主编,曾担任CIRP年鉴编辑委员会主席,并曾担任《材料加工技术期刊》(JMPT)的主编。他发表了260多篇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出版了多部著作,并拥有或申请了30多项专利。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长聘教授、副院长,国家级青年人才,联盟专家委专家
闵峻英,同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德国洪堡学者,2017年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曾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夏威夷大学博士后、美国通用汽车全球研发中心访问科学家。目前担任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理事、专家委员,多个国内外期刊客座主编/编委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40多项,至今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6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0多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报告50多次。
西村洋先生在日本热塑性及热固性复合材料及相关行业工作40多年,是日本高性能材料及复合材料行业内的老领导之一,目前仍兼任日本复合材料行业协会常任理事,海洋工程系统协会委员长,储存罐协会副会长等职位,拥有大量行业资源及人脉。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吉利汽车研究院总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材料-工艺-结构-性能”一体化/数字化研发。建成先进全流程多学科优化研发体系,进行新材料新工艺、混合车身结构、多学科优化及自主工业软件等汽车轻量化技术开发及应用。带领团队完成10余款吉利车型概念设计、多学科优化及结构轻量化开发。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基础设施软件等10多项重大项目研发,发表论文40余篇,合著专著2部,申报专利40余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家;博士后导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等。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
周佳 中国汽研零部件事业部副总工程师、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汽车轻量化技术及零部件测评相关领域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8项,申请专利30余项。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安全与轻量化团队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大固体力学博士毕业,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兼任SAE International车辆安全与网络安全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安全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编委。研究关注动力电池碰撞安全、轻量化材料与结构变形失效表征。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材料工艺总工程师,博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武汉市黄鹤英才,入选湖北省首批“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目前担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委员,东风汽车集团材料工艺专业技术委员会副总师。多次获得东风汽车公司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有色金属行业科学技术奖等奖励。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轻量化技术联盟专家委员会成员(材料方向)完美体育、北京市科委专家(材料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库成员。1992年起从事复合材料产品研发与制造,历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重庆益鑫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工程师、副总经理、总经理,中材科技北京中材汽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模压分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轻量化技术联盟专家委员会成员(材料方向)、北京市科委专家(材料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库成员。推动复合材料在中国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参与国内首个商用车复合材料技术引进,国内供应链布局,参与复合材料在国防军工领域应用研究,主持多个项目落地。主持完成斯太尔商用车复合材料外饰件首家国产化,主持完成国内首台套柴油机复合材料零部件的研发和批产,实现轻量化50%,并替成功代进口实现国产化,主持完成欧洲复合材料板簧排名第一企业落户中国,实现产业化。引导复合材料汽车零部件行业向量产应用领域发展,参与轻量化联盟汽车轻量化复合材料方向规划策划、方案编制;参与完成多项北京市科委复合材料项目评审,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材料方向)评审。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金属学会轧钢委员会专家,获冶金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现任本钢研究院院长,在热冲压和冷成型领域分别打造“热冲压系列”和“镀锌双相钢”系列特色产品,并分获省部级一等奖。承担省部级基金14项,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6项。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上海市复杂薄板结构数字化制造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薄壁结构点连接技术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机械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金属轻量化成形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汽车工业优秀科技青年人才,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原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科技带头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总体专家组专家,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非金属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材料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工作,在该领域具有十几年丰富的经验。先后获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
20余年车身、内外饰等系统轻量化设计经验,牵头负责吉利、领克、极氪、Lotus等品牌重量&轻量化开发工作。
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2003年加入奇瑞公司一直从事汽车材料开发和验证完美体育、轻量化材料和工艺的开发与推广、材料技术管理工作。2022年加入奇瑞新能源(即奇瑞iCAR新势力),担任材料工艺部部长,主要从事新iCAR品牌国际化用材体系建立和完善、iCAR车型材料开发与验证、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导入、与材料相关的整车性能开发(油漆色彩、气味&VOC、防腐、材料环保法规等)、ESG降碳等工作完美体育。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车身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专家,安徽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中国十佳车身评选”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车身结构及性能设计开发、轻量化技术开发、车身防腐设计等。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2项,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安徽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200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加入福田公司,从事汽车材料开发、轻量化、腐蚀老化工作。目前担任汽车工程学会轻量化联盟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福田汽车轻量化副总工程师,工程研究总院性能中心副主任。
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北汽研究总院材料及轻量化专业总师。兼任轻量化联盟副理事长,轻量化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汽学会材料分会副主任、非金属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长期从事汽车材料和轻量化的应用开发工作,担任国家工信部、科技部多个课题负责人,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50余项,著作4部,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个行业奖项。
正高级工程师,博士,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汽车轻量化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原材料工艺总工程师,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工艺研究所原所长。
高岩是商用车行业汽车轻量化、新材料新技术应用资深专家,深耕各类商用车开发、疑难质量问题攻关及价值工程管理等40年实践经验,是北汽集团商用车专业技术带头人。历任福田汽车副总工程师、汽车总院副院长、常务院长、院长多年,2021年10月退休至今兼任多家企业特聘专家顾问,继续致力于汽车轻量化、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参与课题研究,助力于产学研合作及新技术产业化。目前正致力于创建全国汽车专家联合会,另兼任中国汽车检验协会汽车分会特邀专家及航空航天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多年来参与培养了大批汽车专家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FIAAM),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楚天英才计划”新能源特种车辆轻量化高性能制造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专项等。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杰出青年奖等。
育材堂(苏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东北大学教授、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委员。发表SCI论文51篇,拥有58项发明专利(中国授权34项,国际授权24项),带领育材堂在材料科技 创新领域多次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与商业化,于2023年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博士,航宇智造创始人。2008年在北理工机械与车辆学院数字化制造实验室攻读硕士;2010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攻读博士,研究方向:航空特种制造工艺装备及智能制造系统;2015年在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后,主要研究25%偏置碰情况下的“汽车碰撞与安全”,以新材料、新工艺手段,满足新的碰撞测试工况要求。担任“超高强管梁车身热气胀成形技术”相关自然基金课题负责人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04专项课题组副组长。2015年获得“知行北航人”荣誉称号,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海英人才”,2019年中关村“高聚工程”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协同制造与智能工厂”专项中车唐车项目课题二负责人。参与2023年“工业母机”专项“超高强车身管梁与下车身架构一体化成形装备”课题。
正高级工程师,中汽中心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集团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汽车轻量化、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十三五”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全国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汽车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委员。
正高级工程师,汽车工程学会理事、汽车轻量化联盟专家委委员、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智库专家,中国模协车身模具及装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现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及中国工业联合会颁发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天汽模集团担任董事、副总裁职位,曾任天汽模模具制造总监,东风(武汉)实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东风天汽模(武汉)金属材料成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常年从事汽车轻量化零部件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主导公司的铝镁合金冷冲压件、钢铝热冲压零件开发及相应设备、工装的自主国产化工作,同时负责天汽模集团的冲压模具制造、零部件生产管理等相关工作。
曾主导公司的国家发改委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汽车高强度钢板热成型生产线建设”项目,并主持参与轻量化、热冲压铝镁合金等方面相关课题研究多项,分别获2019年、2024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等奖;获2021年、2024年河南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发表专业论文7篇,其中E1收录1篇。申请相关专利20余项,并于2020年、2022年分别参与编写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轻量化专业书籍《乘用车车身零部件轻量化设计典型案例》《汽车用钢板性能评价与轻量化》2本。
曾任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长三角压铸业联盟轮值主席,中国铸造协会压铸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杂志社编委会委员,《中国铸造年鉴》编委会成员。曾任苏州春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南京云海特种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现宝武镁业)独立董事、无锡蠡湖增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现任江苏省铸造学会理事长,中国铸造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智库专家,中国电子企业协会智能成型工艺及装备分会副会长,《铸造企业规范条件》达标审核专家,江苏省产品质量鉴定专家,江苏省科协科技智库专家,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江苏省科协乡村振兴专家,江苏大学铸造产业联盟顾问,长三角铸造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委员,江苏省机械行业高级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吉鑫风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南京工程学院教授。
先后从事了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学、特种铸造、铸造合金及熔炼、电弧炉炼钢、铸件形成理论、铸件缺陷分析、铸造CAE技术及应用、热加工基础、机械工程材料、传热学、液态成型工艺及装备、压铸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14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了《铸造工技师鉴定培训教材》、《压铸工艺及模具》、《压铸工艺及模具设计》、《压铸模具工程师手册》等高校教材和手册;主持完成了原机械工业部教育司研究课题以及企业铸造技术方面多项研究课题;在《铸造》、《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完美体育、《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热加工工艺》、《现代铸铁》、《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江苏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了论文30余篇。
1)技术报告人:技术报告人员应具备连续5年以上汽车轻量化技术开发与管理与科研经验,优先邀请企业技术主管、技术总师、部门及业务负责人和高校、科研机构高端人才;
2)报告专业性:所有技术报告务必要保证其演讲内容与其所在会场的主题吻合,且不得有企业公司介绍、产品广告等商业宣传性内容;
3)知识产权约定:参加演讲的单位和个人,其报告内容不得侵犯其他单位或个人知识产权,请企业和个人自行规避,如有侵权行为,由企业或个人自行承担;
4)报告时长:分会场的技术报告的时长为20分钟/报告,并设有现场答疑与交流5分钟/报告,共计25分钟;
5)报告甄选:为了保障大会技术报告质量,将按照1:1.4的比例进行组织报告,经过大会专家委员会审核后确定最终技术报告。
组织6家乘用车企业和3家商用车企业分别分享6个轻量化车身、3辆商用车整车的轻量化技术路线、重量管控流程与管控机制、关键零部件轻量化创新设计技术、轻量化与系统成本平衡和控制等技术。
中国轻量化车身会议的技术报告是40-50分钟/报告,每个报告设有20分钟答疑时间,累计60-70分钟。
郭爱民,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金属物理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
大会将组织200多家整车企业、材料与零部件企业等参展,展品涵盖整车、车身、基础材料与关键零部件、先进连接产品、软件系统、材料成形装备等产品,展览面积约10000平米。
大会采取“发布会+技术报告+产品展示”相结合创新模式,将组织3场新技术发布会,为国内外相关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新技术、新产品首发、首秀、首展提供平台。
大会期间将组织欧洲、日本、东盟及国内地方等汽车上下游企业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产业需求对接活动,已确定对接会如下: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